• 1
  • 在工地做小工,如何才能成为高工资的焊工大师傅
  • 2
  • 1
专业知识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专业知识 > 正文

洛阳吉力电焊学校:中国近代焊接出现和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0-09-16 09:34:05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焊接泰斗的朴素浪漫!在朋友圈里火了起来。潘老和李老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潘老还是中国焊接事业的开创人之一。

洛阳吉力电焊学校

前不久,一篇关于焊接界前辈潘际銮院士的文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焊接泰斗的朴素浪漫!在朋友圈里火了起来。潘老和李老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潘老还是中国焊接事业的开创人之一。

2007年,在第十二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成立4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院士作题为中国焊接事业发展历程的报告,详细回顾了中国焊接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报告结束时潘老动情的说:关于中国焊接事业的发展,很多老一辈的焊接专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始终默默无闻,许多当年的人和事,如果现在再不说出来,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本文结合潘院士2007年的大会报告,以及2010年《金属加工》杂志对潘院士的专访,回顾了我国焊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此缅怀老一辈焊接专家,继承我国焊接事业勇于创新奋斗的传统,为我国焊接事业和学术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焊接强国作出贡献

1952年,为了加速我国工业建设步伐,加快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摆脱工业落后的局面,中央指示要学习前苏联培养高等科技工作人员的经验。聘请前苏联专家到国内大学任教,帮助建设新专业,培养研究生。当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被国家定为重点大学,聘请了五十几位前苏联专家执教,其中,莫斯科鲍曼工学院教授恩•恩•普罗霍洛夫是焊接专家。他到校后就对焊接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因此,中国焊接学科的创建应该归功于恩•恩•普罗霍洛夫博士,可以说他是中国焊接学科的创建人。

值得一提的是,普罗霍洛夫博士是1952年苏联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五十几位专家中唯一的教授、博士,其他都是副教授、副博士。(当时在苏联要获得博士学位是很难的,首先要通过高校的学历教育获得副博士学位,然后经工作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果以后,才能申请博士学位评审。副博士学位正确翻译应为“候补博士”。由于苏联的副博士与我国及英美的博士学位水平相当,现在又将副博士翻译成博士。此外,过去在苏联只有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可以提升为正教授,说明苏联当时的博士学位和教授的获得比现在严格得多。

普罗霍洛夫博士给六位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每人指定了一个研究课题,除此之外,要求每人完成一门课程的备课任务,具体安排是:田锡唐——焊接结构、陈定华——焊接原理、周振丰——气焊与切割、徐子才——电弧焊、潘际銮——接触焊、骆鼎昌——车间设计。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根据苏联教材进行备课。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领导目标很明确:创办焊接专业,开创焊接事业。195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学大楼,焊接专业就是在这个楼里诞生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焊接专业的发源地,是焊接学者的摇篮,是我们中国焊接事业的起点。

1952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教研室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焊接教研室,潘际銮担任教研室代理主任(当时潘际銮是研究生,1953年调回清华大学任教)。1953年田锡唐老师担任焊接教研室主任。田老师上任后马上研究焊接专业的教学计划,筹备实验室建设。

1953年7月普罗霍洛夫离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后,又聘请了两位前苏联专家帮助我们建设焊接专业,一位是莫斯科航空工艺学院的斯卡昆副博士、副教授,另一位是乌克兰基辅工学院的卡布钦科副博士、副教授。

1955年以后,清华大学又聘请斯卡昆专家到校任教两年,指导创办焊接专业和建设焊接实验室,原清华大学在哈工大学习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以及原在哈工大学习的部分研究生随之到清华大学学习工作。1958年清华大学五年制焊接专业本科56人毕业。同时天津大学、北航等院校也建立焊接专业,陆续培养出焊接专业毕业生。北航聘请了莫斯科航空工艺学院的焊接冶金专家阿洛夫任教。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是我们国家焊接事业的开创人。

1959年,中国与苏联谈判的技术合作中,按照中苏科学技术合作计划第122项第754项规定: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八届87001号决议,中国派考察团到苏联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苏联对考察团非常热情,几乎没有任何保密,考察团参观了前苏联有关重要的学校、工厂和科研机构,苏联专家将焊接技术全盘的给代表团作了交底。这次考察反映了我国对焊接技术的重视。回国后考察团写了“中国赴苏联焊接考察报告”,将苏联当时的焊接技术水平做了详细的报道,并在全国加以推广,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

1962年以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其他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来自前苏联,按照苏联著作编辑翻译而成。1962年5月,教育部决定成立焊接工艺及设备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是田锡唐同志,副主任是陈定华同志。他们组织编写了中文的焊接冶金基础、焊接熔化焊工艺学、熔化电焊设备及焊接检验等教材,为我国焊接专业教学以及焊接专门人才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1963年7月我国派代表团赴荷兰赫尔辛基参加国际焊接学会年会,希望与国际接轨。代表团团长是姚桐斌同志,周万盛等四人参加。会后姚桐斌同志向国家、机械工业部和焊接学会汇报:国际焊接学会是一个学术团体,有很丰富的学术内容,建议我国正式参加国际焊接学会。报告之后,由国家和机械工业部批准,开始申请加入国际焊接学会。

1964年,国际焊接学会正式接纳我国成为国际焊接学会正式成员。并由陶亨咸同志)率7人代表团赴捷克布拉格参加会议。从这一年开始我们成为国际焊接学会正式成员。

1965年,我国派代表团第一次正式参加国际焊接会议的年会,首次向国际焊接学会提交论文有:《电渣焊在12 000t锻造水压机中的应用》、《电子束焊钼接头的脆性》、《高压汽轮机铸件裂纹的修理技术》。三篇论文在国际焊接学术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在上海重机厂自己建造了大型热处理炉,用电渣焊焊接了厚度为200mm的结构,完成12 000t锻造水压机全部结构的焊接工程,这在国际上也属首例,得到国际上的一致

1982年开始,我国专家先后进入国际焊接委员会执委会。在国际焊接学会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重视。担任学会副主席和执委会成员的先后有:潘际銮、关桥、吴林、单平、陈强。

1984年9月6~8日,在杭州,我国首次举办了国际焊接会议,来自17个国家和我国的300多名焊接学者、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

1994年,在关桥院士担任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期间,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了“IIW47届年会”。IIW年会每年举行一次,由各个成员国家申请,理事会通过确定举办国家。这次会议的主题为“先进技术与低成本自动化”,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630位代表和120位外宾家属参加了这届年会,大会宣读了来自17个国家的32篇论文,还有几百篇论文在各专委会上宣读,我国有180位代表参加本届年会,宣读论文57篇。这次举办国际焊接学会年会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焊接界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我国焊接事业在几十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壮大,有力支持了我国工业的发展。焊接界的前辈孟广喆、姚桐斌、孙鲁、斯重遥、陈定华、田锡唐、周振丰、徐子才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领导陶亨咸、许绍高等同志,他们为开创我国焊接事业及其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特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咨询联系:15538876654(同微信)

洛阳吉力培训学校 (编辑:洛阳吉力电焊学校)
洛阳吉力培训学校 (编辑:洛阳吉力电焊学校)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南陈村站牌向西200米 备案号:豫ICP备16037819号
技术支持:恒凯科技